时间:2023-06-07 09:37:32 | 浏览:17
文/颜瑛瑛
千百年来,钟灵毓秀、充满仙风道骨的清源山,呵护着美丽富饶的晋江平原,守望着古老而充满活力的泉州城,被后人视为泉州的母亲山。
千百年来,清源山以甘甜的山泉活水和丰沛的文化乳汁,滋养着泉州这片多种宗教并存、多元文化共生的土地;千百年来,山与城守望相顾,共同见证了“东方第一大港”、“世界宗教博物馆”的历史辉煌;千百年来,一代代“爱拼敢赢”的泉州人从这里出发,祈风起航,远涉重洋,清源山成为思乡最深的烙印。
改革开放以来,历届党委、政府对保护和开发清源山作出了巨大的努力,清源山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。2012年底,清源山获得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称号;2013年,泉州当选我国首个“东亚文化之都”清源山又是其中最瑰丽多彩的部分之一。
希望更多的朋友走进清源山,领略她的秀丽与玄妙,参悟她的深沉与厚重,通过对历史文化的追流溯源,思考那些经久不衰的话题:如何存续历史、弘扬文化、发展未来。
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。” 这句千古名诗正可形容这座历史名山——清源山。据史载,“秦代就有大道者修真于清源左峰,后人供奉之,名曰大道岩。”如今,坐落于清源山中举世罕见的老子造像,成为世人朝觐的千古灵圣,也为中华道家文化在这里留下世代延续的精神香火。
史书中关于清源山和老君岩的种种记载,向世人透露了老君造像的历史由来,也为“老子西出函谷关,不知所踪”之说提供了想象的空间。与此相印证的还有现存于山中的“见龙台”、“青牛石”、“仙人床”等遗迹,以及史书所载、坊间相传的神奇故事。
相传,老子出关后云游四方,最后“由楚入闽”,在清源山羽化成仙,留下巨石造像(高5.63米、宽8.01米、厚6.85米)于清源山中。文献记载,清源山曾建有真君殿、北斗殿等道教建筑,后焚于火。从此“雨深衣袂生秋藓,月晓须眉带石霜。”老君造像与天地浑然一体,历经多少春秋风华。
自古以来,清源山流泉飞瀑、奇岩异洞、峰峦叠翠、万木竞秀,尤以36洞天、18胜景闻名于世。千手岩、弥陀岩、碧霄岩、瑞象岩、虎乳泉、南台岩、清源洞、赐恩岩等,以及石雕石构石刻等人文景观遍布。现存完好的宋、元时期道教、佛教大型石雕共7处9尊,历代摩崖石刻近500方,元、明、清三代花岗岩仿木结构佛像石室3处,以及近代高僧弘一法师舍利塔和广钦法师塔院等。
问道清源,感悟“天人合一”的真谛与思辨,就要走近清源山的草、木、石、泉,就要了解清源山的人文景观。智者先哲充满穿透力的思维,将通过这些自然、人文景观,引领我们去追寻大道的源头……
道家主张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”近年来,清源山坚持“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、保护自然”的理念,遵循自然规律,促进发展与自然和谐统一,“在发展中保护、在保护中发展。”以打造“道教圣地”、“生态文明基地”为目标,坚持“科学规划、统一管理、严格保护、永续利用”的方针,着力做好生态和人文保护,在保护的前提下探寻和谐发展之路,弘扬道家大文化。这些主题口号、务实举措的提出和实践,促进了景区“顺应天道”的发展,景区管理取得了明显的环境效益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,步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。
他们眼中的清源山
独具魅力的闽南文化源远流长,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与交融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,为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增添了一抹生动的色彩。作为泉州的母亲山——清源山,以多元宗教文化的融合并存,彰显了闽南文化的底蕴和亮色。
——全国政协副主席 罗豪才
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;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。”如今,世所罕见的老子羽化造像,使清源山成为游人观光、朝觐、悟道的名山圣地,也为中华道家文化在清源山留下世代延续的精神香火。在我看来,清源山之美,不仅在于它的钟灵毓秀,更在于它的地脉风水与仙风道骨。
——中国道教协会会长 任法融
走进清源山,你会和历史撞个满怀。清源山满山都是文化,满山都是历史……让我们走进清源山,只有走进清源山,你才能看到这么多奇观,才会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中国之“最”保存在清源山其中。
——著名学者易中天